扬琴自从明末清初传到中国,经历了几百年中华文明的洗礼,如今已成为富有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乐器。与此同时,虽然世界各国扬琴形态不尽相同,各美其美,但音乐语言相通,彰显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精彩与绚丽,美美与共。
据史料记载,扬琴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起源于中东地区,后流传到世界各地,目前流行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中国称为“扬琴”(yangqin),在东欧称为“钦巴龙”(cimbalom),在西欧称为“哈克布瑞特”(hackbrett),在西亚和南亚称为“桑图尔”(santoor),在墨西哥称为“萨特里”(psaltery),在英语区称为“德西玛”( dulcimer),等等。
查阅《辞海·艺术分册》等著作中有关扬琴的条目,可以看到:扬琴起源于中东地区,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欧洲,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清代后期,随着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兴起和增多,扬琴被普遍用于各地“琴书”和地方戏曲的伴奏之中。随着传统民间器乐的发展,扬琴又成为各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中的主奏乐器之一,并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个演奏风格流派。“扬琴”在中国原称“洋琴”,1920 年,丘鹤俦先生在其所著的《琴学新编》中首次将“洋”字改为“扬”字,说明这件外来乐器在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之后,已成为了本土化的中国民族乐器。
15世纪起,扬琴逐渐在欧洲各国开始兴盛起来,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一直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而成为一种时髦乐器。在古典乐派时期,欧洲扬琴出现崛起和兴盛的景象,专业作曲家创作了不少扬琴奏鸣曲、协奏曲及重奏曲,扬琴还成为东欧民间乐队和吉普赛乐队中的重要的乐器。19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以乐器制作改革为先行,作曲家的专业创作为主导,深植于民间为基础,迎来了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
播放次数:1868次
发布时间:2016-11-03
发布时间:2014-10-01
发布时间:2025-05-12
发布时间:2025-05-12
发布时间:2025-05-06
发布时间:2025-05-06
发布时间:2025-04-28
发布时间:2025-04-28
发布时间:2025-04-21
发布时间:2025-04-21
发布时间:2025-04-14
发布时间:2025-04-14
发布时间:2025-04-07
发布时间:2025-04-07
发布时间:2025-03-17
发布时间:2025-03-17
发布时间:2025-03-10
发布时间:2025-03-10
发布时间:2025-03-03
发布时间:2025-03-03
发布时间:2025-02-24
发布时间: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