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24

 

 

 

 

 

 

加入独唱家与合唱团,把交响曲编制带入新的境界

 
时间拉回至1792年,当时年仅23岁的贝多芬有一天读到同胞诗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为赞美天地所写的一首名为“快乐颂”的诗作,顿时感动不已,便想要为这首诗来谱个曲,不过,恐怕连贝多芬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念头,却花费了他3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1817年伦敦公会邀请贝多芬创作一首全新的交响曲,在这之后的4年,贝多芬就埋头于创作这首他生涯最后的一首交响曲。在顺利完成了前3个乐章后,贝多芬似乎进入了短暂的创作瓶颈,总无法写出令他满意的第四乐章,在灵感极度缺乏下,他忽然想起席勒的诗作,于是乎为“快乐颂”加上音乐的计划,就这么的实行在这个乐章中了。当然,为了要唱出原著的诗词,就必须要加入人声在其中,所以这首交响曲就在编制上破天荒加入了合唱团和男女高音的独唱者,也因此,这首交响曲也有一个别名,叫作《合唱》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于1824在维也纳第一次被公开演出,当时已经全聋的贝多芬坚持要亲自来指挥全曲,也许是因为他以有12年之久未在公开场合上做表演,也或许是乐迷们对他的新作深深期待着,演出当天可是全场爆满,听众热情地在每个乐章结束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还发生一段小插曲,当第三乐章乐团演奏完毕时,贝多芬因为听不到而继续在指挥着,因此舞台上的助理人员,只好上前去将正在埋头苦干的贝多芬给转过来,好让他看得到观众热情鼓掌的样子。
 
不过首演的激情并没有为这首曲子带来太多的好评,当时的人们普遍还无法接受贝多芬晚期先进的创作手法,也因此之后的几次演出,都受到乐评无情的批判,观众的反应也都颇为冷淡。然而时间证明一切,这首交响曲在今日皆被大家公认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巨作,《快乐颂》更成为各项庆典时必放的音乐(此曲同时还是欧盟的国歌),此外如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德弗札克等人,皆由此曲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而谱出多首动听的音乐,足可见得此曲的影响力,有多么地深远了。
 
 
 
推荐版本
 
福特万格勒每次演奏贝多芬第九,都把它当作一场神圣的仪式,他在1951年以豪壮的《合唱》,为拜鲁特音乐节揭开战后的序幕,从展现惊人力度的第一乐章、充满感动力的慢板乐章,到沉稳重又富有纤细表情的终乐章,让这个版本几乎等于这个伟大作品的代名词。
 
 
 
聆听指南
 
《合唱》交响曲的确是当时未曾出现过的庞大交响乐作品,第一乐章的开头就很特别,被形容成“好像鬼神从烟雾中起身般”,但不久即爆发出巍峨的主题,打破前面的扑朔迷离,之后乐曲的进行是带有悲壮性质的,似乎诉说着与悲苦命运战斗的决心。第二乐章是激动的诙谐曲,活泼热情的节奏与曲调,有一种随命运起舞的味道,此处最重要的主角是定音鼓,它带出了跃动的情绪。安详平和的第
三乐章,并不只是无意义的宁静,曲中更充满期待与渴望,而且愈到结尾,这样的感觉愈是强烈。
 
前三个乐章里,有反抗命运的强烈手段、有以不变的狂舞应对万变命运的巧妙方式,还有平静祈祷命运改变的憧憬,到了第四乐章则为前三个乐章之回顾,然后超越自己命运,歌颂全人类必须协调,以实现世界和平之理想;它是从惊涛骇浪的序奏起始的,再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欢乐颂主题,接着各乐器次第加入变奏,逐渐汇流成壮丽大川之后声乐加入,在一连串和声及节奏变化后,终于流到了宏伟辽阔的海洋而结束。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约翰·威廉姆斯,用音乐为电影注..
  • ·【好文分享】动听的小夜曲,就像是灵巧的精灵..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