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西方音乐剧扎根中国 需要经典中文版

作者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01-26

 

 

 

 

中国这些年兴起了以西方现代理念运作音乐剧,虽其市场还不能与英、美、德、荷、日、韩等国的相提并论,但也取得了可贺的进展,如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和《猫》在国内巡演已有数百场的纪录。当然,在这学步阶段,也出现了些可以理解但需改进的做法。如在宣传新剧时,鲜有用中文演唱的完整名段视频做主打,而较多的是以制作的宏大、舞美的炫耀、明星的捧场来吸引眼球,如最近出现突发情况的《芝加哥》,并没有在其经典的爵士音乐上做文章。
 
目前中国的音乐剧发展还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从网络上点击我译配的《悲惨世界》视频的用户来看,多数观众来自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多为在校大学生、硕士生、白领等。中国的音乐剧观众还在培养阶段,要使大众养成像欧美观众那样定期去剧院观看音乐剧的习惯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而要实现让音乐剧被更广泛的中国观众接受,引进一部中文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看来,这非《悲惨世界》莫属。雨果的文学巨制加上百听不厌的经典旋律,没有哪部西方音乐剧能在中国观众中具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必须有这样一部剧出现,消除音乐剧与普通观众的门槛,吸引大众走入剧院,了解音乐剧。只有这样,音乐剧才有可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和《猫》已经在国内上演。通常而言,引进并制作本地版需要从外方购买版权,并由中外制作人联合出品。固然遵照原版制作团队对舞台、台本、包装等的要求非常重要,但中方制作人基于对中国市场与观众的了解,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在制作外国经典音乐剧本地版的过程中,对原版音乐剧唱词的译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译配不同于翻译,既要做到忠实于音乐剧原唱词的内容和意境,还要保证译文与音乐和谐融洽。不仅仅演员能唱,还能被大家广为传唱。而一位合格的译配者可以保证95%原意不流失,并且对原版起到补充加强的作用。
 
与我们观赏外国电影类似,有些观众不喜欢译版。对于音乐剧观众,特别是精通外文、有过海外背景、初次接触的就是外文原版音乐剧的这部分“精英”观众,可能会对中文版有些抵触,更倾向于原版,毕竟“先入为主”是人之常情。这无可厚非,也非常自然。但是,音乐剧不同于歌剧的“曲高和寡”,音乐剧是面向大众的流行剧种。一部外来音乐剧如果想真正融入本地剧院市场,成为当地人剧院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巡演的一时风光,除了使用当地语言,别无选择。使用当地人的语言,更容易让当地观众产生共鸣,歌曲也供容易被记住被传唱。
 
英国音乐剧王牌制作人卡梅伦·麦金托及其团队深谙其道,这也是他们向非英语国家输出西区音乐剧的一贯做法。目前,《悲惨世界》已经有21种语言(包括法语新版)的官方译版上演,其原版是用法语创作的,但让它风靡全球、累计上演超过四万八千场的却是由卡梅伦·麦金托及其团队译配的英文版。英文版里约三分之一属于直接翻译,三分之一属于遵照原意基础上的再创作,另有三分之一属于英文版的原创。比如,英文版对幼年珂塞特(Cosette)演唱的《云端城堡》(Castle on a Cloud)的歌词几乎完全改写;再比如艾潘妮(Eponie)在法语版中没有自己独唱的曲目,而英文版则为其添加了后来被视为经典的《孤单单》(On My Own)。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西方原版音乐剧、联合出品中文版西方音乐剧、自主创作中国音乐剧并输出海外市场。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同时发生的,而且还应该有第四种途径,那就是发展中国本土的经典民族歌剧。在看到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这样的成熟音乐剧市场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过于妄自菲薄,忘记我们自己的经典民族歌剧,比如《刘三姐》和《白毛女》。虽然这些剧目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单从音乐剧的角度讲,它们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
  • ·【好文分享】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是音乐家内心..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
  • ·【好文分享】他们是音乐的魔术师,用音符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