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勃拉姆斯的少女之死

作者来源:席慕德教授 发布时间:2014-07-07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歌剧有剧情,有人物,有角色可以扮演。其实在艺术歌曲中隐藏着更复杂的故事,更多的人物和情怀。如果我们知道歌词的内涵,再加上一些想像力,每首歌都会是一幕小小的戏剧。
 
以本文想谈的这首歌曲来讲,它就是一出小小的独幕剧。它叙述的是一个卧病在床的少女,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作词者林格(Hermann Lingg,1820-1905)是医生也是诗人,也许因此他对死亡有着更多的感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指明主角是女性或男性,但从诗的内涵以及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987)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想像主角应该是一个少女,因为,她盼望情人来看她时的焦急,哭泣与无奈,在在显示女性温柔的一面。在她的梦中,情人总是在敲门,却总是没有人去开门。勃拉姆斯在这里用了很多切分的节奏来描写少女的焦虑心情。她也有很多不舍,因为她知道在她死后,爱人还是会去亲吻另一个人。
 
歌中,少女最后的呼唤是:「在五月的微风吹拂之前,在林中的画眉鸟歌唱之前,若你想再见我一面,来吧,啊,快来吧!」有时候,学生会因此问我:为甚么情人要赶在春天来到之前来看她?《波西米亚人》中的咪咪不是也是在浓冬过世的吗?
 
其实这首歌常让我想到《波西米亚人》和《茶花女》中的死亡场景,只是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歌剧不一样而已。前两者有声音的炫耀,有角色的互动,而且女主角在临终前终于盼望到情人的来临。那种场面是多么的震撼、但在勃拉姆斯的歌中却只有少女的独白,情人终究没有出现。在歌声的应用方面也非常含蓄,始终在一种压抑的感觉下流动,直到第一次的呼唤:〝来吧!〞,快来吧!” 在高音La 上面,勃拉姆斯才给了第一个「f」,也是全曲中唯一的一个强音,歌者到此才得以稍微放开她的声音,但是压抑的感觉始终存在,歌者不能用唱歌剧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高音,勃拉姆斯的音乐也不允许她这样做。
 
钢琴伴奏在这首歌中非常重要,虽然没有前奏,但曲中,歌者在乐句与乐句间的张力有时全靠钢琴的两三拍间奏支持。勃拉姆斯的伴奏在此并非单纯的陪衬而是从和声与对位的双重观点着手,和声往往由一个有力的低音部分来衬托。强烈的不协和音时常出现在强音上,但并不立刻松弛乐句的紧张度,而较弱的不协和音,又常显出色彩幽暗的浓郁美感。
 
这首歌勃拉姆斯(1833-1897)作于1886年,是其作品105号的第二首。原曲本为低音而作,是升c小调,现在却成了女高音爱唱的歌,曲调也移高了两度,成为f 小调。作品105号中的第一首〈wie Melodien zieht es mir durchden Sinn〉(如旋律般围绕在我脑中)和第四首〈Auf dem Kirchhofe〉(在墓园中)也是爱乐者常听到的歌曲。其他两首:〈Klage〉(诉苦)和〈Verrat〉
(背叛)则比较少人唱。这组歌曲可说是勃拉姆斯比较晚期的作品,之后他就只出版了作品第106和作品107以及作品121〈Vier ernste Gesenge〉(四首严肃歌曲)共14首歌。
 
很多歌者喜爱勃拉姆斯的歌曲,尤其是较戏剧性的声音,因为一般来讲,他的歌曲旋律延伸宽广、和声浓郁、充满张力。但是在他将近200首歌曲中,也有一大部分是有着非常轻松、诙谐、甚至通俗的一面。像他生平第一首歌曲作品:〈Liebestreu〉(忠诚的爱)作品第三号第一首就是一对母女的对话,描写少女对爱情忠贞的坚持,作于1853年20岁时,至今仍是歌者们喜爱的歌曲之一。其他还有一些以〈Maedchenlied〉(少女之歌) 为名的歌曲, 以及如〈Sonntag〉( 星期天) ,〈Vergebliche Staendchen〉(徒劳小夜曲)等歌曲大都描写的是德国乡村的场景或是少男少女的对话,俏皮诙谐,具有民谣色彩, 曲风简明。另外如〈Der Schmied〉(打铁匠),打铁的声音,叮叮当当贯穿全曲的伴奏,每当情人走过,铁匠炉中的火焰就燃烧的更加旺盛。还有一首小歌〈Salamander〉(蜥蜴),全曲只有31小节,更是需要我们的想像力:一只蜥蜴安静地在石头上乘凉,却跑来一个少女把它投入火中,少女原以为它会被烧死,那知那蜥蜴却乐在其中,越烧越得意。诗人Karl vonLemcke(1831-1913)用短短的几行诗叙述了传说中生活在火中的蜥蜴的故事,他幽默的暗示:少女的热情如同火焰,因此让那原本是冷血动物的蜥蜴甘愿被燃烧。
 
这些故事增加了我们演唱或欣赏艺术歌曲的乐趣。作为一位歌者,我们要去了解,去发觉,甚至去想像诗中的故事来帮助我们诠释,而作为欣赏者,我们似乎也应该不仅是听歌者的声音美不美,而是看他或她会不会利用声音说故曲。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约翰·威廉姆斯,用音乐为电影注..
  • ·【好文分享】动听的小夜曲,就像是灵巧的精灵..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