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夜曲与小夜曲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12

 

 

 

 

夜曲的鼻祖——约翰.菲尔德
 
      说到“夜曲”,只要爱好古典音乐的朋友,马上就都会想到肖邦那著名的21首夜曲,并以为肖邦就是夜曲的创始人。其实,“夜曲”这个名称,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就已经常出现,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纪费尔德写了十八首夜曲,大家才用法文把这类音乐作品叫做Nocturne。所以,夜曲的创始人不是肖邦,而是名气远没有他大、很不得志、寿命也很短的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费尔德从1813年到1835年共写了18首“夜曲”形式的钢琴作品(也有人说十九首,那是因为有时候,费尔德把它们叫做“浪漫曲”——Romance——但有人认为,实际上它们也应属于“夜曲”)。其中头三首,1814年就已经在莱比锡出版,所以,费尔德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夜曲”的这种乐曲形式的公认创始人。
 
      费尔德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创造出“夜曲”,那是因为他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新型的钢琴正好在那时候产生。新钢琴在机械结构上作了很多新的调整,尤其是安装了踏脚板,使钢琴和声伴奏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二是,费尔德在俄国时熟悉了意大利歌剧中cantilena这种歌唱形式,现在他就能把cantilena的歌唱特征用“夜曲”的形式在钢琴上表现出来了。费尔德的十八首夜曲歌唱性和抒情性都很强。我甚至觉得费尔德的夜曲更为清新高雅。要是我能把肖邦的夜曲比做水晶的话,那么,我愿把费尔德的夜曲比做露水!
 
      当然,不可否认,肖邦在“夜曲”的发展和定型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说,一生写出21首夜曲来的,除了肖邦,可能还没有过第二人!不过,肖邦是在费尔德夜曲的影响下才创作出他自己的夜曲来的这点,现在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虽然肖邦要到1833年才遇见费尔德,但是,很可能,他八岁(1818年)在华沙演奏费尔德的作品时,就已经演奏过他的夜曲。后来,可以肯定,肖邦住在巴黎时,又不但演奏过这些夜曲,还用它们当作教材来给他自己的学生上课。肖邦自己的第一首夜曲,则要到1830年左右才问世。
 
      在肖邦夜曲的影响下,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也纷纷写起夜曲来,不过,那时,奥地利和德国的作曲家写的夜曲却比较少,因为那时他们还在用没有踏脚板的老式钢琴,不宜演奏夜曲。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就写过Nachtstucke, op. 23。至于后来,有人又把夜曲这种形式从钢琴发展到乐队(比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著名的Trois nocturnes),甚至加上人声(比如,英国作曲家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器而作的Serenade),那就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范围了
 
肖邦夜曲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鲁宾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种完整性与统一性,你忘记了乐曲何时开始,而不经意之间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乐曲却已悄然结束。就是这么让人充满期待,却又恋恋不舍。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肖邦的夜曲,旋律悠长、音乐优美、空灵、含蓄,傅聪先生说他的音乐里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线条的艺术。肖邦的夜曲,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它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散板也很相像,节奏比较自由,但形散而神不散。在肖邦的21首夜曲中,流传最广的要数op.9-2了,这是他所写的最早的两首夜曲中的一首,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第一个主题反复了三次,每次在旋律的装饰音上都有不同的变化。
 
      有人说肖邦的夜曲旋律非常优美,可以歌唱,这首夜曲就像一个女高音在歌唱。确实有人将它改编为歌曲,这是一个通俗的男声演唱版,唱得很动情
 
德沃夏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
 
      德沃夏克(Dvorak, 1841-1904),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管弦乐色彩大师之一,他的精湛的配器技巧几乎体现在他所有的管弦乐、歌剧和室内乐所品中,这些作品的配器不仅打上了德沃夏克鲜明的个人印记,也时常折射出作曲家的祖国捷克的民族色彩,因而,在聆听德沃夏克的音乐时,绚丽斑澜的管弦乐色彩本身就是源源不尽的乐趣,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的思绪徜徉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

 
     德沃夏克一共创作过两首小夜曲,有趣的是,他好象在两部风格轻松的作品中故意放弃使用管弦乐队整体,而是仅仅运用“管弦乐调色板”(这是指挥大师卡拉扬喜欢的比喻)上的一半“颜色”:《E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Op 22)为弦乐创作;《D小调小夜曲》则主要为管乐创作。《E大调弦乐小夜曲》即人们通常习惯称的《弦乐小夜曲》早已成为音乐会上备受钟爱的弦乐队曲目,是德沃夏克作品中最具有轻柔、优雅气质的作品。
 
      德沃夏克灵敏的乐感和纯真的心态让他善于捕捉器乐声音中的色彩,特别是弦乐。因此德沃夏克的作品,无论小提琴、还是大提琴,总能够引起听者的回味,如置身于炫彩的心灵世界。弦乐小夜曲是德沃夏克朴实和温暖风格的代表。第一乐章为作品定下了基调,是满怀温情和憧憬的。插部旋律揭示了作品主旨,有象征家庭和亲情的振奋情绪。主题简单的对比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传达幸福到骨子里的感受。
 
      在布拉格首演。该曲融沙龙音乐与民歌调性于一体。“评论家描绘德沃夏克的词句包括‘简洁’、‘真诚’、‘天真’、‘甜美’、‘忧伤’。他创作的音乐发自真诚的心,易被大众接受,而且自始至终旋律优美。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48
 
   《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 同年十二月三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取得极大成功。翌年十月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的旋律最为著名,常常单独演出,乐曲从始至终浸透着浓郁的俄国民谣风格。
 
   “柴科夫斯基不愧是俄罗斯浪漫主义大师。《C大调弦乐小夜曲》温暖的旋律,穿透寒冷的冬夜,在这祝福平安之夜,带给您的是无限的温馨与浪漫感受。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把您带到满天飘雪、其乐融融的圣诞的莫斯科街头,旋律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悠扬;在音乐中,您看到的是暖暖燃烧的圣诞蜡烛,偶尔擦肩飞驰而过的溜冰少年,洋溢着温馨微笑正在置办圣诞礼物的各色人群和伏尔加河两岸被冰雪覆盖而美不胜收的浪漫景色。
 
      柴科夫斯基十分钟爱小夜曲的写作,并写过好几首不同形式的小夜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从结构上开,与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相似,也有四个乐章。作曲家被人也承认,他的作品是受了莫扎特的影响。他说:“在这部作品里,第一乐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经意。我不是有意在模范他的风格。如果人们发觉我与所循的东西相差不远,那我也会引以为荣。”当您仔细聆听这部乐曲的时候,相信您会感受到:既是如此,它仍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小夜曲。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总曲感受: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充满激情与活力,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如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
 
      那愉悦、美妙的旋律,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使人的心情很快溶入其中,从而得到洗涤、净化。这首乐曲篇幅虽然不大,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精华。那铿锵有力、富有激情跳跃的音符,使人无比激动;那亲切抒情、富有柔美流畅的曲调,又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那欢快流畅、淳朴优美的风格,如同陈年香醇的酒、浓郁芳香的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感受完美。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