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发条,打开一个小小的盒子,便能听到悦耳的乐曲,这奇妙的小东西,曾经是人类最早用来记录和自动演奏音乐的工具,它的名字,叫做八音盒。今天,我就来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吧……
在古代,奏乐都必须由人工操作进行。那时留声机还没有发明,要实现音乐的自动演奏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工匠们大费脑筋。如果能够制造出一部自动演奏乐曲的机器,那该有多么神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是这台机械必须能够记录乐曲,而当时留声机还没有发明;第二是演奏的自动化问题,那时候自动控制技术对于人们还十分遥远。
八音盒的发展史,可追溯至14世纪初期,那时宗教盛行,教堂高高的塔楼上的组合钟,就有一套复杂的机构驱动,以便敲打出不同的钟声。这种排钟,一度盛行在古代弗兰德斯(即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
后来经过进一步改进,弗兰德斯――一位天才的敲钟人发明了一个带有短针的圆柱体,当圆柱体转动时,短针会依次拨动凸轮,而凸轮则驱动机械装置敲响相应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
1780年,来自瑞士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的杰奎•德罗兹(Jaquet-Droz)兄弟发明了机械自鸣鸟,其原理是通过圆柱体驱动机械,控制气流流过不同的金属管发声,模仿鸟类的叫声。
后来,人们发现,通过敲击不同长度或厚度的金属簧片,可以发出各种音高的声音——钢琴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发声的。
1796年,来自日内瓦的钟表匠安东尼•法沃雷(Amtoine Favre)把铃铛换成了预先设置好音高的金属梳形器,然后利用一个圆柱形的转筒上排列的小突起拨动簧片,这样可以使得演奏出来的乐曲更加精准和悦耳。瑞士的钟表匠们最先把这个道理用在了钟表上,他们将这种小小的机构用做钟表上的报时器,给瑞士钟表增色不少,这就是后来八音盒内最为重要的核心部件。
1811年,在瑞士圣克洛伊斯(Sainte-Croix)诞生了第一个八音盒,从此瑞士的八音盒制造业逐渐兴盛起来,不久就超过了原有的钟表制造业和蕾丝制造业,很快享誉世界。19世纪时,瑞士的八音盒出口占据了全国出口总值的10%。这一时期八音盒开始与钟表分离,成为单纯具有音乐演奏功能的娱乐工具,这在当时是唯一用来记录和播放音乐的装置。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八音盒的内部构造更为精巧,音乐的演奏质量也大大提高。
然而,由于当时八音盒只能全部手工制造,而且内外装饰极为奢华,因为其造价相当昂贵,只能在富裕的贵族中流传,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根本无法承受。八音盒和鼻烟盒可不一样,鼻烟盒只能放进绅士们的坎肩口袋,而八音盒的尺寸可多种多样,从帽子盒到橱柜大小不等。大多数八音盒都是制成小摆件的样式。
早期八音盒采用的是金属圆筒加梳形簧片的方式发音,圆筒通过发条机构驱动转动,其转动的快慢决定音乐旋律的节奏。只要预先设定好金属针的排列,便可以演奏出预想的旋律。当时较为高档的八音盒,还配有多个金属圆筒,通过更换带有不同排列方式金属针的圆筒,一个八音盒可以演奏出多种乐曲旋律。有些较为特殊的八音盒里,装有四根弹簧,这样能够轮流驱动圆柱体运转,让音乐的演奏时间长达3小时。遗憾的是这样的八音盒工艺复杂,无法大量制造,因此普通百姓也就无缘享受。
19世纪后期,人们开始改革八音盒的制造工艺,1870年,德国工匠发明了使用金属盘片的八音盒,这种八音盒上的驱动机构不再是金属圆柱体,而是换成了金属圆盘。他们把金属针压制在圆盘上,通过圆盘的转动,金属针同样可以拨动金属梳形簧片发声音。
更为独特的是,这种八音盒的金属盘片还可以起到共鸣器的作用,使得八音盒的音色更为优美。对于过去的圆筒八音盒,金属盘片式八音盒所用金属盘片可以采用冲压机械大量快速生产,摆脱了过去手工作坊式的低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让八音盒的普及成为可能。而且,只要通过不同的模具,就可以压制出带有不同旋律的金属盘片,让八音盒演奏出多种乐曲,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娱乐工具。八音盒从此风光一时。
八音盒最早大约在明朝时传入中国。1598年,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马窦第一次来到北京,在随行礼物中就有八音盒一台,中国人称其为“八音琴”。八音盒美妙的声音和精巧的结构赢得了中国明清两代皇室的喜爱,今天在故宫里陈列有不少自鸣钟和八音盒,都是当时的精品。
世界上第一家专业的八音盒制造厂是杰里米•雷考顿(Jérémie Recor—don)和萨缪尔•朱诺德(Samuel Junod)于1815年开办,此外当时在德国和波西米亚也有一些八音盒制造商。19世纪大多数时间,瑞士一直都是八音盒的制造中心,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钟表工业基础。到19世纪末,有些欧洲制造商也在美国设厂制造八音盒。
1877年托马斯•艾迪生(Thonas Edison)发明了留声机,这对八音盒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八音盒黯然褪色。八音盒虽然音色优美,但是它不能记录和演奏真实世界的各种声音,而这一点,正是留声机的优势。留声机可以线性记录和演奏音乐,其唱片使用胶木或塑料制成,更为低廉,方便更换,具有很好的价格优势。进入20世纪后,留声机开始风靡世界,大量的八音盒制造商们逐渐走向没落。
“二战”后,八音盒的优美音色再次博得驻欧美军的喜爱,逐渐地八音盒产业又在欧洲得到了复兴。美国大兵还将精致的八音盒带至日本,给这个正处在战争之后阵痛呻吟中的民族以很大的抚慰,日本的技术人员借鉴了瑞士的制造技术,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得八音盒的造价在当时降低了很多,并提高了产量。如日本的钟表工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一样,日本制造的精致八音盒,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甚至击败了不少原来瑞士的老牌工厂,逐渐形成了目前瑞士“瑞爵(Regue)”和日本“三共”(Sankyo)两大基地的格局。
八音盒有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古典和机械的美,要知道,这可能是人类最早设计出来的具有预先编程功能的机械装置,一些八音盒还不仅仅具备发声的功能,还结合时钟以及其他机械功能。比如,有的八音盒在演奏音乐的同时还会通过机械驱动人偶模拟弹奏钢琴的动作,十分生动;有些八音盒甚至能够模拟管乐和琴声,从而模拟出来类似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这在当时,对于人类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精密性的极大挑战,对于后来许多自动化机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现在,八音盒已经成了许多人热衷于收藏的物品,因为在八音盒的设计和制造上,凝聚了人们许多智慧,体现了人类工程技术的结晶。仔细审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会奏乐的魔盒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奥妙。
自十九世纪以来流入我国的古典八音盒,大多为皇室贵族和巨商富贾所收藏,流入民间的数量相当有限,因此,近年来,古典八音盒在我国收藏市场上露面的并不多,精品则更少。
由于瑞士和日本掌握着八音盒制作的核心技术,且生产的历史相当悠久,因此形成了一些享有盛誉的世界级品牌,如瑞士的“瑞爵”八音盒,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械式八音盒,在手工制作八音盒领域可说是天下无敌,曾做过黛安娜王妃的结婚礼物,小小一只“瑞爵”八音盒,其售价往往在万元人民币以上。相比之下,日本八音盒外观更为多样,音质好但价格相对低廉,占据了中低档八音盒的许多市场。
八音盒悠扬的乐声,经常勾起人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甚至魂牵梦萦,附入时光岁月的追忆中。300多年来,机械式八音盒的最大魅力,也许就在于它能将抽象的音乐,凝固成具象的固态艺术品。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情感,追思逝去岁月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