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戏曲界里,把能登台演唱的非专业戏迷称为“票友”,而把那些单纯的喜欢听非专业人士称为“戏迷”。借用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古典音乐界中,非专业乐迷们都有哪些特征。
如下是爱乐胡伟老师对非专业乐迷总结的七大特征。不过,大家也无需认真,权当一乐。其实,能单纯欣赏音乐的人,才是让专业音乐家们真正佩服的人。他们是纯粹感性主义者,根本不识五线谱。最多桌前放一本《音乐圣经》,一年也翻不了几回。不知道奏鸣曲,回旋曲和协奏曲的区别,并且从来就不打算知道…… 他们不懂新教教义,却被b小弥撒感动的一塌糊涂;不知道哥德堡变奏曲是为失眠者而作,却越听越精神;莫扎特在贫病交加的最后一刻写下安魂曲,他们在里面只看到了平静与安详。在他们看来,音乐意义和录制年代都是作曲家,演奏者和录音公司的事情。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喜欢吃一道菜,没必要非得知道它是怎么做的。 手机,电脑,家庭影院,CD随身听,二手声卡,各种奇形怪状DIY,除了听现场和专业音响之外,基本都尝试了,并且自得其乐。他们不会去关心音箱发出的钢琴声,是在乐队中的哪个位置。更不在乎中频是否通透,兴高采烈地买回一条PX200便会振臂高呼:我也HI-FI了!
4. 音源获取
歌颂虾米,赞美网易,顶级刻录专家,盗版商之衣食父母。对曲目的关注远远超过版本。肖邦是鲁宾斯坦的,大无是史塔克的,小协是海菲茲的……统统不关心。老鸟:你为什么选择卡拉扬而不是哈农库特或舒里希特? 老鸟:应该听听梅纽因,他在演奏贝小协时,握弓时肘的位置明显比手高。这种高手肘“从肩部”就开始的各部分都参与的运弓方式,使换弓时声音保持不断,声音饱满而结实,并能在弓根以非常弱的力度,用全部或四分之三的弓毛使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换弓…… 他们一般都是朋友圈中唯一听古典的人。既有“独钓寒江雪”之悠然惬意,又免不了“高处不胜寒”之孤独窘迫。他们不想脱离群众,又对“装B”二字极其敏感,于是部分选择了沉默,对自己的音乐兴趣闭口不谈,只是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默默的热爱着古典。 职业范围可以说无所不包,学生,白领,公务员,医生,厨师,技师,警察…… 只要与音乐无关的,无所不包。其实,无论是专业和还是业余,音乐的最大乐趣来自于兴趣。能脱离技术的束缚,单纯的享受音乐本身,又何尝不是专业人士羡慕的状态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