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肖邦钢琴练习曲何以受人欢迎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27

 

 

肖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钢琴家,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的主要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和增进技法的练习曲。而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作为他唯一一套钢琴练习曲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每一位习琴之人绕不开的钢琴练习曲目。本文通过对肖邦钢琴练习曲中创作技法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其美学思想中的爱国性、旋律性和创新性。

 

★★★

肖邦练习曲中的美学及技法

 

 

在肖邦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波兰人的民族情怀,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波兰民族音乐的元素。

 

 

他的作品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厚根基,又搭配当时极具时代思想浪潮的浪漫主义元素,并进行天马行空的组合,这是肖邦个人创作的大胆尝试。特别是在他的练习曲中,将浓烈的爱国情怀、悠扬的旋律和高超的技法巧妙地融入到钢琴演奏之中,使强烈的情感宣泄和针对性的技法训练齐头并进,帮助学者在精神享受中不断提升自身演奏技巧。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有两点原因:

 

其一,这些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可听性,甚至可以作为单独的乐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其二,这些作品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钢琴演奏的技巧与难点。

 

就美学思想与创作技法而言,笔者认为作品中充满了爱国性、旋律性、创新性。

 

爱国性

 

肖邦创作的高产期,是波兰动荡,作曲家去往法国的那段时期。肖邦是一位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作曲家,非常时期的波兰时刻牵动着作曲家的心,所以他高产期的作品无不充盈着他对祖国人民的挂念与思乡之情,这些作品由于有了肖邦强烈的感情因素而更加具有艺术上的思想性,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带有忧伤的美学思想逐渐融入进了他的作品中,比如《离别》、《革命》等都是具有此类美学思想的作

 

《离别》这首作品,肖邦通过中速来表达离别之情,而并非传统意义的以快速为主的练习曲风格,乐曲为E大调,复三部结构,乐句的构成较为自由,并非严格按照上下句或传统单三部曲式来安排每一个部分,乐句间起伏明显,潇洒随意。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始终在最高声部,中声部伴有持续的切分音型,低声部则为和弦低音。

 

高声部的主题旋律悠扬美好,但同时透露着肖邦一贯的悲伤情感,这是作曲家的性格决定的,更是他所处的环境与背井离乡、祖国遭遇战火使他性情低落与悲伤所决定的,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首作品所赋予的意义。通常来讲,采用降E大调也许会更合适,至于肖邦为何采用E大调来作为作品的调性,笔者认为他可能想通过仅存的调性手段来表达心头唯一的希望,希望祖国能脱离苦海,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再经历离别。

 

第一部分为带有coda的再现三部曲式,第二部分为展开部分,采用乐句群的手法来展开音乐。主题为短小的动机似的主题,通过不断离调展开调性,体现了肖邦对于战火中的祖国的悲愤情感。演奏难度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速度有些许加快,音型的不断变换对于演奏者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后段和弦不断变换,采用减七和弦的离调模进来表现情绪的不断紧张,最终达到高潮,高潮处音区较开,演奏表情为强奏,和弦密度大,不断重复以巩固强烈的听觉感受,这些都是常见的高潮处理手段。此曲高潮的写作淋漓尽致,悲愤的情绪一泄到底,最终通过密集减和弦的下行音型连接至连接句,此时情绪有所舒缓,逐渐放慢,最终归于平静。再现部基本与第一部分一样,结尾为弱收,突出了离别的伤感。

 

 

从肖邦的这首《离别》中,我们通过第一部分忧伤的慢板与第二部分激昂的中板的情绪对比,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彷徨、愤慨等情绪。这些戏剧性的处理手段能更加充分地表达作曲家的爱国情愫。

 

更具爱国情怀的是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肖邦在从华沙返回巴黎的途中,听闻华沙起义失败后,身为波兰人民的满腔热血无处宣泄,随即以曲咏志创作了本作品。

 

与《离别》截然不同的是,本首练习曲以强烈的情绪宣泄为开端,左手强劲、高频地转换音符,同时搭配右手的八度和弦,悲怆色彩浓厚,随之进入第五小节,由双手迅速地弹奏来宣泄肖邦内心的愤怒。左手快速跑动贯穿整首曲子,像冬日里的冰雹密集地砸下来,宣泄着满腔怒火,这是活脱脱的爱国热血。

 

该作品是c小调,从调性就预示了悲愤的情绪,其次这首作品主要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是具有引子性质的下行跑动音型,第二个是右手音块似的短小、具有爆发力的动机似的主题旋律。往往后者更容易被认为是主题,其实拓展开主题的性质,任何音乐材料都可以是主题,哪怕是一种情绪,加上出现的频率与重要性(第一音型主题都出现在结构点处),所以很明显,第一个下行音型材料是这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它奠定了整曲的基调,快速的小调,开头处标志着敲响警钟的高音区和弦。

 

此曲的结构不能按照严格的三部或二部曲式来定性,只能说它具有再现性质。那么,从第一主题入手分析结构可以看出该曲具有一定的回旋性,因为该主题分别在开头处、第二主题再现前的位置以及结尾处出现。中间夹的则是主题二。

 

另外,第一主题的左手分解跑动音型也很自然地成为了第二主题的伴奏音型。综上所述,可见第一主题在该曲中的重要性。

 

旋律性

 

旋律作为音乐的主体,总是能被听者最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特点在共性写作时期几乎涵盖了所有作品,无论是单独结构的作品还是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旋律作为呈示的作用或对比展开的作用都是如此,这也体现了旋律在任何作品中的本质特征。

 

肖邦练习曲中旋律的处理方法更有其独特的方式,不仅体现了旋律的歌唱性,又结合练习曲这一类型很好地体现了旋律的器乐化特点,还结合了浪漫派纷繁复杂的旋律织体形态。这些独特的创意无不体现在其二十七首练习曲的每一首当中,且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旋律表达方式,既有抒怀的,又有悲愤的、爱国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a小调练习曲》(冬风)是一首旋律优美,具有磅礴气势的乐曲。该曲的主题旋律在乐曲的开端即引子处就第一次呈现了出来,是以中音区的单声部形式呈现的,随后高音区引入半音跑动的伴奏音型,主题旋律此时变换至低音区以强烈的柱式和弦呈现,旋律以强烈的对比感进入乐曲第一部分。

 

随后,在对比段部分旋律又从柱式和弦音型变换至单声部旋律,伴奏音型的丰满程度也有所削弱,最后的再现延续了第一部分的情绪。整曲这种旋律风格搭配快速的伴奏音型体现出一种冬季寒风凛冽的色调,恰如此题。

 

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则是以优伤为主旋律。此曲前段旋律色彩浓厚,缓慢的主旋律从右手流出,以慢慢的、淡淡的音符带入伤感的旋律,这是肖邦背井离乡的哀愁,更是肖邦伤感的真实流露。

 

肖邦的《降G大调练习曲》,在音乐界有着“蝴蝶练习曲”之称,整首乐曲的节奏简单而悠扬,左右手交替间,尽情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比如第一首《C大调琶音练习曲》,这首作品乍看之下会认为是分解和弦的跑动练习,并无旋律性可言,其实不然,首先左手的低音就是一个旋律线,只不过它不是那种歌唱性的旋律线,所谓旋律,除了有歌唱性的旋律(朗朗上口,可以哼唱),还有器乐化的旋律,器乐化旋律是指适合相应器乐演奏的旋律,比如这首作品的低音部分,它可以不具备呼吸感流畅的旋律表现,但也一定是具有旋律感的(即线条感);其次,还有一个隐型的旋律线很容易被大多数演奏者所忽视,就是右手分解和弦中的延留音解决或经过音,它往往出现的跑动音型最后一组的小指位置,这个音会与之前同音型同位置的音不一样,作曲家有意为之,这小小的变化使单纯的和弦跑动多了一些经过旋律的意味。肖邦练习曲,不论是从哪一层次、何种维度都能呈现出独特的旋律感和审美体验,这些旋律也是肖邦练习曲中艺术性与美学性的重要支撑力量。

 

创新性

 

在十九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肖邦之所以能够独占一方,是因为他具有开拓性的乐思。一方面,在当时的宏观浪漫主义条件下,他将自身独特的审美和思想力量融入到了乐曲中;另一方面,作曲家结合其无与伦比的乐感为钢琴演奏技巧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在指法上面,肖邦突破了传统手法,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a小调练习曲中,小二度半音阶的指法处理方式是在以前的作品中很少见的。另外,肖邦在和声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除了原则上是主调音乐之外,它的句子当中大量使用半音体系和弦以及各种变音和弦,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也使浪漫派风格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演奏的创新性而言,这套练习曲的每一首都是一个相应的技术练习,既有从未有过的三指与四指的练习曲、琶音练习曲、黑键练习曲,也有常见的左右手跑动音型的练习曲,且每一首除了有效的训练手指技巧外还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可以作为音乐会乐曲单独演奏,这些都是前人没有做到的,体现了肖邦在这方面的创新性。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