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启动创造力的音乐之旅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10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是我小时候最常听到一般人对学音乐的正向评价,之所以不会变坏,我想是因为音乐能让孩子的精力与热情有了更明确的导向,而科学研究中也发现,在特定年纪前如果有受到足够的感官刺激,在未来不单只是对智力的发展,对于专注力、记忆力的提升会有不错的帮助,此外乐器演奏算得上是一种需要让大脑在各部位间做精密协调的运动,也就是说乐器演奏能够有效活络大脑的各部位,不仅能在孩童身上协助脑力开发,若有一个人有持续演奏乐器的习惯,到了年老时还有可能协助长者预防老化与退化。
 
对一般人而言,聆听古典音乐或许会比聆听流行或民俗音乐更具挑战性,艺术会让人意犹未尽也是因为它能够被重复诠释、鉴赏,在智慧的交流与堆叠下,新的启发也就油然而生,点点滴滴地累积下就能够渐渐地与不同的作曲家、作品建立起不同层面的理解,更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交流,借由音乐所激发出的思考与刺激也将对其他领域带来感染,让大脑产生更多突发起想的创意,因此除了创作、演奏外,聆听本身也可说是一种艺术。
 
美国西北大学的音乐教育教授伟伯斯特(Peter Webster)曾为音乐的思考与训练过程做出清楚的分析,而我也从伟伯斯的分析中为创意思维的培养过程找到了灵感,回想到过去学习的经验,并结合每一次在舞台上那些具有艺术价值瞬间背后所做的努力与过程,我整理出了这样的一座创意风车:
 

 

 

 

 
像是钢琴演奏这样需要技巧、情感与理解力高度契合的表演能力,每一项专业技术的培养至少都需要一万个小时以上的累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先在特定领域上获得足够的知识、经验,才有可能开始在那个领域中做自由但却也能够带来价值的发挥,风车要产生能量不仅需要有牢固、紧密的内部构造,更仰赖吸收外部的能量,来自各方面的吸收与见识就好像我们在平时就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库,必要的时候就可以从资料库中取得资讯并做自由的连结,并在工作、休息与检试间不断地循环,结合数项特质,发展自我的独特性。
 
创造力虽然在艺术的领域比较容易被看见,但在艺术领域外不论是文学、数学、科学、商业思考,甚至是像做菜这样的生活技能或是在面对问题、处理关系人际时,从创意思维的影响开始、也才能发展出可能创新的突破。最近几年与非音乐领域的人接触更加频繁,发现有愈来愈多的人对艺术的价值都抱持肯定的态度,不再只是将它看做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回想起在耶鲁读书并担任钢琴助教的经验,许多在学科表现杰出的学生在艺术上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修养,许多大学的入学门槛对学生的艺术涉猎也有更高的重视,可见有更多人看重艺术为生命带来的影响,而这股影响力甚至是可以到其他的领域。
 
在几百年前就曾有哲学家提出感性先行于知性的主张,有许多新概念的架构都是透过感性引导,用来支持的理性论证才会逐渐发展出来,虽然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把可以提出新概念的那一群人想成是特定的专家,但事实上确曾有研究调查惊讶地发现,受过专业训练背景的人创造发明的可能性比例却只有不具专业比率人的一半,还曾有具公信力的研究针对在过去几百年来被公认为最具有创造力的人做教育背景的调查,发现一个人在创造力上的表现并不会随著受教程度的提升而增加,这种种跡象难道不都是在告诉我们,创造力并不单纯的取决于智商,而我不禁也想,尤其在面对科技进步的挑战下,智力发展的突破是否需要靠其他的助力与刺激,发源自人感性一面的艺术是否就能给予这份力量?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约翰·威廉姆斯,用音乐为电影注..
  • ·【好文分享】动听的小夜曲,就像是灵巧的精灵..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