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剧不如看电影,现代版的文艺复兴已经在纽约上演?彼得盖伯(Peter Gelb),这位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Met)的执行长,正是此波文艺复兴的推手,彻底颠覆歌剧「属于老一辈人的休闲」的印象。从露天蚊子歌剧院,到HD电视及网路直播歌剧,纽约人惊讶的发现,歌剧已逐渐渗透至他们生活每一个角落,而且吸引力还不输时下电视电影,甚至更饶富趣味,深具启发意义。
事实上,一边增加歌剧的易达性,一边让社会大众重拾对歌剧的兴趣,正是彼得盖伯让Met 起死回生的核心策略。在增加易达性上,彼得盖伯利用多媒体行销策略,逐步实现让观众能在家里打开电视就能观赏歌剧,走进电影院就能享受身处歌剧院的声光效果。
在增加大众兴趣上,彼得盖伯甫一上任就商请如百老汇名导巴特莱特希尔、剧作家罗伯特勒帕吉、安东尼明格拉等人担任导演,制作「当代艺术潮流」的新歌剧作品,以迎合现代人的胃口。如今四年来Met 已经制作了29部新戏,入场人数较先前增加了14%。
彼得盖伯将歌剧现代化的努力已经开始发酵,日前纽时专栏作家摩伦朵德(Maureen Dowd)在专栏中将Met演出歌剧《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与时下卖座电影社群网战(Social Network)相比拟,得出人类争权夺利的欲望是亘古不变的结论。姑且不论人性是否真如此险恶,其内容能跃上国际报纸版面,不仅代表歌剧重回当代文化交流中心地位,也证明歌剧带给人们的启发不输好电影。彼得盖伯能让歌剧在纽约重新发光发热,实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