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演唱,就是“演着唱”

作者来源:音乐周报 文/陈茴茴 发布时间:2014-09-28

 

 

 

 

近几年,每逢备受瞩目的歌唱类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日子,人堆儿里总是少不了对选手们表现的“纷纷议论”,从歌声到造型,从眼神到手势,都津津乐道说上一通。与之相反,许多科班训练的“晚会歌手”一出现,遭遇却是观众换台或冷漠。笔者问起许多人为什么不欣赏传统歌手的演唱,回答不是“没意思”,就是“很呆板”。
 
曾在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的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段岭对这样的现象深有体会,到音乐院校从事声乐教学这些年,她感受到由于基础教育的观念和课程设置的问题,使得许多音乐院校学习声乐表演专业出来的孩子,都只学会了“唱”,却不会“演”,上了舞台之后,只知道“从声音到声音,再到声音”,与一些表情丰富、情感动人的流行歌手一比较,观众自然倾向于后者。拥有二十多年舞台表演实践经验的段岭认为,要想改变观众认对“学院派”歌手呆板无趣的印象,声乐表演专业从教师到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演着唱”的意识。

不做歌唱的“木头人”
 
每年到音乐学院来学习声乐的新生,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熟悉正规歌唱技法、却毫无感情的歌唱“木头人”,要经过不断“回炉”训练,增加各种表演经验,才可以送出校门。即便如此,真正到了舞台上,“木头人”还是不少。段岭说,不少学生无奈地告诉她,没学习声乐前,唱歌就是凭着一腔喜好,洒脱自然,想唱就唱,想演就演,系统学习之后,每次演唱顾及的是自己的演唱是否符合章法,没有心思再想着感情的投入和表达。由于工作关系,段岭经常会到各省市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培训,她发现在声乐教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演着唱”的意识。在给老师练声过程中,她发现即使是老师本人,只注重声音的好坏,对于形体和仪态根本不注意也大有人在,练声时弓着腰、歪着头、耷拉着眼皮,基本的仪态都没有,更别提精气神。正是因为“起步”阶段的老师们缺乏“舞台”意识,只注重音准、节奏以及发声技巧的训练,孩子们才逐渐成为了声音的机器。当段岭建议老师们讲课时也注意“可听可看”,保持微笑与姿态回应学生的演唱、教学生“演着唱”时,不少老师摇头表示:“讲台又不是舞台,再说我们也没有上舞台的实践经验,做出来都太生硬了。”每当听到老师这样的回答,每当看到一个个歌唱的“木头人”进入声乐表演专业,段岭心里就感到十分惋惜。

“寓演于技”——既要唱,也要演
 
流行歌手能在短时间内“捕获”大众的心,除了歌曲朗朗上口、贴近生活之外,歌手呼吸自然、感情到位的演唱也是打动人的重点,段岭认为这都是学习美声、民族唱法的学生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且流行歌手广泛参与电视这个传播平台,很多人都有强烈的“镜头感”,这是一个歌唱演员必不可少的能力。段岭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镜头感”,让他们养成时刻就像在镜头前的习惯。她强调“寓演于技”:即便是练声,也要注意个人姿态,挺直腰板,抬头挺胸。让整个身体处于良好的平衡之中,呼吸才能顺畅,气息才能均匀,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练长音、短音。长期一味练习技巧,会使人的声带和身体处于一个“练僵”状态,并不能收到很好效果。其次,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吐字清晰、有重音,有抑扬顿挫,如同朗诵一般去歌唱。她还注重以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五法入手,结合着舞台调度逐句逐段、说唱结合地教导他们如何遵循“可视”、“可听”两大标准做到情、声、气、神相结合地以演带唱,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舞台驾驭感。
 
艺术类比赛或考试为了公平起见,实行的都是“拉幕”考试,许多学声乐的孩子觉得既然老师看不见,只是唱好就行。段岭的想法却正好相反,有一次,她建议一个找她辅导的孩子在“幕后”演唱时,又唱又跳,声情并茂,效果和“木呆呆”站着演唱大不一样,这就是“演着唱”的魅力。她说,声乐是一个用歌声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方式,不是光唱,也不是做几个动作就可以,心也要动。打动自己、感染自己,自然就能感染别人,这一切都要有声情合一的表演来完成,心里得有,姿态、语言、眼神才能传递。在国外声乐专业通常会有三位老师,一位负责训练声音,一位负责训练形体,一位负责上“表演唱”课,这是将声乐、形体、台词、曲式理解都结合起来的课程。这给段岭很大启发,作为声乐教师,不仅训练学生的好声音,更要有“导演”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好演技。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