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或者和所有的学习一样,都需要经过一步步的努力,但为了一步就可以跨到自己所想要的位置,知名小提琴家克莱斯勒,也曾经投机地拼贴,骗得大伙团团转。
这位二十世纪前半活跃在舞台上的小提琴大师以激情、富感染力的风格,被视为「革命性演奏家」以及「维也纳小提琴家」的代表。在一九○五年代,他开始演奏一些改编自古代名家的乐曲,声称这些是他费尽心力、在某一座古老的修道院发现的真迹。曲子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普尼亚尼(Gaetano Pugnani)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的原作,也有舒曼、德沃夏克,甚至维瓦尔第、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于曲风清新优美,这些乐曲很快地就受广大的观众所喜爱。但就在他的「经典手稿」逐渐成为小提琴家们演奏曲目时,他居然在一九三四年要求他的美国出版商将乐谱全部「正名」为他自己的。
此事一出立刻登上世界大报的头条,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是诈欺,更有人主张要到法院告他。但事实上在丑闻爆发前,这些曲目就曾经备受质疑。纽约时报乐评在受邀举办讲座,介绍克莱斯勒的拿手曲目普尼亚尼的《序曲与快板》时,却始终找不到作曲家有写过这首乐曲的纪录。而且一九二三年他在巴黎歌剧院演出此曲时,台下的法国作曲家一听便察觉不单纯,特地在音乐会结束后,这着眉头对他说:「别骗人了,普尼亚尼才不可能有本事用那种速度演奏快板!」
对于冒用作曲家的名字作曲,克莱斯勒的说法是「只想扩充小提琴演出曲目而已」,他认为如果整场音乐会都是他的作品,观众可能会觉得他太过自大。换个角度想,这些乐曲倘若没有「名牌」的加持,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受到瞩目、引起话题?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尽管舆论批评,在风波过后的今天,他「伪装」成贝多芬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仍是至今小提琴家们最常演奏的一首。这也许印证了他自己所说辩解的说词──「名字变了,价值不会变」。
这么说来,也许「假的」反倒吸引人的目光。拜科技之赐,影像撷取装置可以轻易地将真的变成假的。就像相机中的小模型功能,透过数位滤光镜,不管拍出什么样的事物,都能在一瞬间将它转换成另一种氛围。即便街道壅塞又炙热,车水马龙和人声鼎沸令人苦不堪言,只消几个按键,就能将繁杂的心情过滤。两侧高耸建筑物之间缓缓驶入的捷运车厢,顿时就变得像个小玩具一般疗愈又可爱,令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但是我也可以这么说──其实幼稚的模型不一定可以打动人的心、不管克莱斯勒的作品多么出色,他的作法都曾是欺骗、重覆曝光的照片再就算好看,也是虚构的、当然馊油制品再怎么好吃都是黑心食物……
是的,我们似乎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假的世界中,谁好?谁坏?谁也无法从单一视角妄下定义。所幸艺术让人们超脱,无论下了台的表演者有多混蛋,一旦上了台,就一定得诚实面对。而台下的观众也有自己的审美观,可以从演出中提炼,保留胸口那个随时袭来的一丝丝苦楚,并且再三咀嚼。
艺术也是一种毒啊!我们丢掉饥饿、疼痛、疲累、还有制度下的角色身份,渴望的,只是以一个最单纯的「人」,去感受光与热。单靠这团小小的火苗,我们就能可以忘却所有、得到温暖──何需怀疑,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它就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