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唐到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最早的乐器
骨哨
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长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猎人使用骨哨模拟动物,特别是鹿的鸣叫,以诱引异性鹿,从而伺机猎杀。
最早的专业古琴演奏家
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当时的乐师地位很低下,他们常常象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左传·囊公十一年》。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就是这类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