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投稿专区

音乐与文学的对谈——小泽征尔与大江健三郎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8

 

 

 

 

 

作者:大江健三郎、小泽征尔

译者:戴伟杰

 
 
我着迷大江健三郎并非起因于他誉满天下的小说,而是《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一书。在这本散文集中,他娓娓道出在林间长大,父、母亲教导与照抚他的动人故事;以及他面对患有智能障碍的孩子大江光,以坚毅的性格,借由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奇迹地培养成日本家喻户晓的作曲家。
 
在《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一书中,大江健三郎就提及2000年夏天,于长野县和指挥家小泽征尔连续几日会谈的事情。而且当时看小泽征尔指导日本青年演奏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协奏曲,东方的孩子经过不断的引导、练习,最终学习西方的音乐,使大江体会出文艺教学中「切磋」(elaboration)的意涵,激起他书写与生活的热诚,他说道:小泽先生应该也是希望自己心脏停止的时刻,能在这些年轻人的胸膛间注入新生命继续活下去,以此信念教导着他们的吧!
 
所以当《音乐与文学的对谈小泽征尔与大江健三郎》一书出版后,自然就跻身书房的娇客行列中。
 
《音乐与文学的对谈》过半的对话比较偏向回忆、创造、教育等人文的议题上,虽然两人试图为塑造日本的国民性侃侃而谈,通篇以话家常的方式呈现,读来轻松有趣,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及对下一代的期待。
 
在对谈开头,两人异口同声地断言「亲子关系比音乐、文学都重要」,因为艺术之美与力量,本来就在亲密的个人关系里呈现的。《音乐与文学的对谈》中,大江光的影子无处不在。正如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中也一样,试看1990年发表的小说《寂静的生活》中,他是这样描述的:他的头骨上有个很小的缺陷,一个小洞。随着头骨的发育,这个洞也变大了。随后,洞外长出一个囊,保护他的脑子,流入囊内的脊髓液的压力把脑浆向后推,使脑浆留在头颅里面。多么鬼斧神工!孩子出世时,他妈妈听见从医生手里接过孩子的护士「啊!」地喊了一声,就昏倒了。甚至我第一次看见那孩子的时候,也以为他长了两个头。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熟悉作者生平的读者绝对不陌生,在故事中描写的残疾孩子身上,无疑有着大江光的影子。所以当大江光透过音乐与世界连上线,使全家人从绝望走出时,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的想法,以及生命是代代相传的温情,一一朗现在本书中。
 
在温情之外,本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在东、西方文学与音乐交流激荡的环境下,两位大师将他们继受传统,奋发苦学以求走进西方艺术的殿堂,自我砥砺切磋琢磨技艺,成就有力量的文学和音乐作品,其中种种的心路历程加以公开。无论是,小泽征尔回忆青年时期学习西方音乐的方向性、模进与反复时,所下的苦工;或是大江健三郎谈以日文小说创作,如何融入西方的「动机形成」;或是两人从音乐与文学教育的角度,讨论诠释音乐、推敲文字、修改作品的意义。大师总能以生动的例证,展示这些过去在东方可能视为默识或直观方能领悟的知识,确实让读者感到惊喜不断。小泽征尔在书中怀念几位亡故的艺术家,用了法国小说《小王子》作为譬喻,形容这些艺术家像小王子一样,住在一个人的星球上,当你驾着飞机迫降在沙漠上,与他短暂相遇,你深受感动与影响,但才没多久,他就消失不见,却常驻在你心中。读到两位大师在垂暮之年的对话,固然会感到日本文坛和乐坛两位小王子些许的哀愁。不过《音乐与文学的对谈》一书饱含着两位大师薪火不息的热诚,反映出大江健三郎所热爱的格言:「当我的心脏鼓动停止时,如果有一个新的生命在你的胸中停驻,我就很满足了。」也许正因为如是的精神,音乐和文学方能趋向永恒与不朽?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你练的,比想像中还多!《黑天鹅》练琴金句精选
  • ·为歌唱而生对话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
  • ·为歌唱而生 对话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
  • ·在多伦多邂逅柏林爱乐
  • ·【2016第十三届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
  • ·【2016第十三届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