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谐谑曲被放在乐曲的哪个部分,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特别的节奏和趣味。
它让古典音乐这个广阔的世界多了一份轻快和鲜活,也给我们的聆听带来了许多乐趣。
谐谑曲·巴赫
巴赫的《谐谑曲》是他b小调第二管弦组曲的最后一部分,这支曲子采用二部曲式,主题轻快,带有鲜明的舞曲风格。
长笛用清亮灵巧的音色传达出活泼生动的气息,低音区的弦乐则以舒缓的节奏与之对话,通过音区对比强化了诙谐轻快的整体效果。
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贝多芬
贝多芬最早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型器乐套曲中,用奔腾活跃的谐疲劳曲取代典雅的小步舞曲,作为套曲中一个固定的乐章。
他不仅扩展了谐谑曲所能表达的内容,让它能够塑造丰富的音乐形象,还把它从一种主要表现外在舞蹈节奏的体裁,提升为可以展现人物内心矛盾、精神变化与成长过程的戏剧性形式,在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里,我们能看到这种戏剧性谐谑曲的出色例子,他通过音乐语言,将人物从困惑彷徨到坚定抗争的心理轨迹,以极具张力的形式呈现出来。
b小调谐谑曲·肖邦
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号中,肖邦遵循了古典谐谑曲的形式,他通过主题间的强烈对比塑造戏剧张力,却未刻意追求主题的融合统一。
它的声部写作手法灵活,不受拘束,音乐中既有强烈的戏剧感,又带着明亮开朗的情绪,乐曲最后的部分充满热情,坚定而果断,让整首作品结束在一种刚强无畏、勇往直前的气氛里。
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与肖邦的谐谑曲均沿用三拍子节拍,这种形式可追溯至小步舞曲的传承脉络,至十九世纪中叶,谐谑曲逐渐突破三拍子的固定框架,创作手法更为自由,其核心特征演变为明快的节奏与奔放的动态。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就是一首二拍子的谐谑曲,这个乐章表达的,是思绪飘荡时产生的各种捉摸不定的意境,这首谐谑曲真实地描绘了人在意识模糊时,各种印象交织在一起的状态,乐曲中有三个主题,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形象,每一个都有各自的旋律、音色和调性,在乐曲的尾声部分,三个主题不仅在旋律上交织,也在调性和音色上重叠在一起,以此传达出心理与情感上的复杂状态。
谐谑曲·塔兰泰拉·维尼亚夫斯基
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创作的《谐谑曲·塔兰台拉》是一首融合小提琴与钢琴的双重体裁乐曲,塔兰台拉本来是一种节奏活泼的舞曲,一般用6/8拍,但在这首作品中,音乐并不一直保持热闹。
它有时动,有时静,有时像在跳舞,有时又像在歌唱,时而轻盈,时而热烈,整体呈现出一种生动而诙谐的趣味,正因如此,这首曲子被命名为《谐谑曲·塔兰台拉》。
欢迎音乐领域高质量专业稿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