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为寿星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诞辰151周年制作了好美的动画(2013年8月22日)
德彪西生平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扬名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成型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创意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
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 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
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 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
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 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
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 德彪西就考上了
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
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
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
欧洲各地旅行——
佛罗伦萨、
维也纳、
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
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
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
俄国作曲家。
德彪西对这些
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
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 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一年以后,
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
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
罗马奖而完成了 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
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 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
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 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 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 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 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德彪西对
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
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
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
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
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
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
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
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