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元宵节南方吃“汤圆”,那么北方在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啦。
有人说“汤圆,元宵是一样的东西”。其实,在中国,元宵、汤团是两回事,也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南方吃汤圆,北方食元宵。虽然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但两者在制作方法上却有本质的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将糯米粉用水和成面团,包入馅料。而元宵是把馅作成方形小块,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筐中不停的摇晃,其间加入清水使糯米粉粘在馅上,“滚”成大小适中的圆球即可。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都有。
不管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都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