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于1918年至1919年创作出来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在创作期间,埃尔加是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他受够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在租来的别墅里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连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一部不可以超越的作品,也是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可见他对此作品的喜爱。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创作的作品,但埃尔加本人则对他自己的作品总结了一句话:“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为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却毫不浪漫,该曲作于战争期间,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悲惨的事件,毁灭人们的生活和事业,给无数人带来巨大的苦难,该曲正是战争影响下的产物。1914至1918年,战争的接连不断,埃尔加陷入悲伤与痛苦之中,那时的他认为“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十分疲惫,那时的他在僻静而安宁的马尔文山租了一座别墅,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渐渐恢复健康并开始潜心写作了。常规的大提琴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而埃尔加开先河地突破曲式束缚,设定为四个乐章。但并不影响全曲的连贯性,由幻想曲风格展开,如同单乐章一般顺畅而下。战争的阴影,事业的下滑,经济的困窘,友人的离世,爱人的重病,内心的凄凉与孤苦则化为作曲家笔下的音符。此曲要求独奏者掌握宽阔音域的如歌演奏和各种不同幅度的揉弦技法,以及力度音色上的变化来揭示深奥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成为当今大提琴作品中如歌演奏法方面的最优秀的范例;同时在双音、和弦、跳弓、泛音等等各种演奏技巧上,对独奏者要求颇为苛刻,独奏者们除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有更高的艺术修养。
大提琴像把锋利的钝器,像刮骨那样剜入心脏,疼痛来得迟钝,透过每个音节和停顿慢慢扩散,直至让人窒息。极度压抑的窒息之感,隐忍、悲壮,短暂的温情一闪而逝,让人捉摸不透。仿佛能感到琴弦的震颤,而神经也如琴弦一般,一跳一跳地抽动,感觉有人试图努力将掺杂着苦痛的神经剥离出来、拔掉,但不可行,这根神经还是顽固、野蛮生长着存在着,一半在脑中,一跳一跳地疼着,而一半被曝露在空气中蔓延开来......终乐章,稍纵即逝的豪气、迈向苦楚与认命的高潮,陪衬的装饰乐段用的是前面乐章出现过慢板主题的乐句。埃尔加仿佛在像过去的快乐时光道再见,中断这段挽歌,全曲在回旋曲主题中、在临去的秋波中嘎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