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而它当初的命运也和《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奥尔,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许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维也纳“知音乐队”也认为它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将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这第一场演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引来了倒彩。维也纳某些批评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对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怪叫。”某批评家说:“从有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后,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小提琴演奏者是来自荷兰的小提琴家珍妮·杨森(Janine Jansen),杨森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首度公开演奏。从Utrecht音乐院毕业后,与知名小提琴家贝尔京(Boris Belkin)习琴。1997年于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首度登台,不久又再度获邀演出,此后欧洲与世界各地皆竞相邀约。优异的演奏技巧与其姣好身材与面容,以及如虎添翼的名琴助威,无论听觉与视觉,珍妮·杨森都给了乐迷至高的享受。